找到相关内容1297篇,用时25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惭 愧

    常乐寂静之处,尔时声闻不作是学,长老比丘便有羞耻。世尊教人当此法,然彼比丘不灭此法时,长老比丘便有羞耻。于心中起乱想之念,意不专一,长老比丘便有羞耻。”同样的中年比丘、年少比丘乃至一般人具有羞耻心,皆能护自己,得名誉,进而贪嗔痴。对惭愧心不明显的人,在缺善或行恶时,加以观察自己身心,放下防卫心,消除冷漠心,必能见到惭愧心的涌现。(《嘉义新雨杂志》第26期) 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0950313.html
  • 厌离

    欲望;修禅那也须厌离在某种定境的过患或粗重,而更提升至较高的定境。  厌离是修道中良好的助缘,也是一种智慧,经中所说的“厌、离欲、(烦恼)”即标示出“厌”在修道中作为火车头的地位。厌离的深化,基本上...厌离  /明法比丘  厌离(nibbida)是厌恶常、乐、我、净的颠倒,厌恶贪嗔痴的纠缠。在阿含经谈到厌离是:“当观色无常,如是观者,则为正观,正观者则生厌离,厌离者喜贪,喜贪者,说心解脱。”(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050314.html
  • 说 法

    等,令生厌、离欲、、寂静法者,可称为“法师”(dhammakathika)(《杂阿含经》第26经)。  佛陀自己觉悟之后,就对五比丘说法转法轮。佛陀也鼓励已证悟的比丘说法、布教,“诸比丘!去游行!...佛亦不记;若过去事有实、可乐,有所利益,如来知,然后记之。未来、现在,亦复如是。如来于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应时语、实语、义语利语、法语、律说,无有虚也。”学习佛陀说法使人获义利的原则,有时不可爱、不...

    明法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1150318.html
  • 行“ 一 道”

    行“ 一 道”  行“一道”,众生清净,远离忧.悲,苦恼,得证涅槃,断除五盖,修四念处。  何谓“一道”?独处闲静乐于精勤,不乐诸业,不乐非业,不行无义语,不乐无义语,不行睡眠,不乐睡眠,不行...一道”。  复次,一向柔软.调伏.清净,是名“一道”。  复次,贪欲.嗔恚.愚痴.烦恼.障碍.覆盖.系缚.恶行,是名“一道”。  复次,离欲.寂静.修正觉.恶.得涅槃,是名“一道”。  ( 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3852418.html
  • 破我见的修行

    能疾得诸漏。”观察诸阴就是观察五阴(蕴):肉体、感受、想念、意志、意识,这五阴是组成一个人或有情众生的基本聚合物,它的本质是时时呈现无常、苦、变易、不自在、不安稳、随因缘生灭,而且在五阴的里里外外都没有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恒常不变的“我”。对五阴精勤地起意欲、乐意、正念、净信进行观察、禅思,可以破除我见之迷惑、及诸漏(烦恼)。   全心全意地在作破我见的修行者,需要在行立坐卧都经常维持高品质的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752463.html
  • 活在当下

    精进禅思的比丘提示:“前者枯干,后者,中无贪喜。”(《杂阿含1071经》)一切黏著、不贪爱,这是最胜妙的住处。对一切烦恼若能断然舍弃、厌离、抽离,当然是最快捷的熄灭方式。若你当时心智够利的话,可以做到...当下,可以反覆念诵及了解佛陀在《中阿含经》165经说的偈诵:“慎莫念过去,亦勿愿未来,过去事已,未来复未至。现在所有法,彼亦当为思,念无有坚强,慧者觉如是。若作圣人行,熟知愁于死,我要不会彼,大苦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5852466.html
  • 戒欲文

    窃,倾国亡家,或善和眷属,因此纷争,或久远夫妇,因此乖离。信之坏人根本,累人深重,奸妒欺昧,不可名言。是故佛说,诸业易断,此苦难除。苟能,无不成道!  大抵男女二根,初无分别,邪妄发生,互起爱染,...乃杀人之贼,起烦恼因,入地狱种。误人损德,丧身失命。常于一切处,泯绝男女相,究竟真实,谁受欲事。当知革囊,臭秽败坏,总成白骨。念欲境界,复有何乐,虽在梦中,亦生怖畏!  普愿一切含灵具识,生厌舍,如...

    赵令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84054166.html
  • 大乘百法明门论本事分中略录名数

    种。一得二命根。三众同分。四异生性。五无想定。六定。七无想报。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。十一生十二老。十三住十四无常。十五流转。十六定异。十七相应。十八势速。十九次第。二十方。二十一时。二十二数。二十三和合性。二十四不和合性。  第五无为法者。略有六种。一虚空无为。二择灭无为。三非择灭无为。四不动无为。五想受灭无为。六真如无为。  言无我者。略有二种。一补特伽罗无我。二法无我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60956110.html
  • 慈氏菩萨与《瑜伽师地论》

    佛涅槃千年内正法。慈氏菩萨于佛涅槃九百年即下宣说《瑜伽师地论》,以慈氏菩萨方便无等之智慧结集释迦一代教法之了义、显明、次第、究竟圣教。俾慈氏教法先行,令二佛教法相续,正法慧日常明。   ·《瑜伽师...

    释圣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60362298.html
  •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

    相,第一义智因故有因,离性非性故。  譬如无作虚空,涅槃故常。  如是大慧,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。  如是大慧,此常不思议,诸如来自觉圣智,所得如是。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。应当修学。  复次大慧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20865099.html